“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”,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,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角落,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。它直击人心,触及了我们最敏感的伤痛——原生家庭的影响。
原生家庭,就像我们生命最初的土壤,它孕育了我们的性格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,也埋下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种子,有的开出灿烂的花朵,有的却结出苦涩的果实。李老师说:“每个家庭都有负面的影响”, 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,让我们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了更理性的认知。
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,它便不再是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,而是指引我们自我成长的方向。正如李老师所说:“如果你已经意识到是负面的,那么其对你的影响就会减少。真正影响你的是你认为是好的。” 这如同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,指引我们认清自我,破除内心的执念。
然而,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根深蒂固的藤蔓,想要彻底摆脱它,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。李老师指出:“如果你知道是负面影响但是又很难改,这时候需要你仔细的去思考。你真的认为它是负面影响吗?如果真的是负面影响它在你内心为什么这般顽固不化呢?” 这句话提醒我们,我们要深入思考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,真正弄清楚哪些是真正的负面影响,哪些是潜意识中我们想要坚持的。
很多时候,我们之所以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,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在作祟。李老师解释道:“有的时候你觉得是不负面的,但你会被别人影响,既会随波逐流、人云亦云。因为你内心或者真正意义上觉得它是能够让你获益的,并且你也希望是这样。只是根据别人的观点,而影响自己的判断,所以你希望改掉。” 这句话点明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真正想要改变,而是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,我们内心深处仍然抱持着对原生家庭的某种期待,或是对某种模式的依赖。
如果我们真正想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,却又无法独自完成,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李老师建议:“如果你真的想改掉但改不了,那么你就需要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。” 心理咨询师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迷雾,帮助我们解开原生家庭的枷锁,走出阴影,迎接新生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理解潜意识?李老师解释道:“人的内心欲望可以是潜意识,但也可以是意识。比如说你爱上一个人,你清楚的知道你有多爱他。内心强烈的欲望它成为潜意识的前提,就是这些欲望不符合自己的世界观,不符合伦理道德,然后才需要压抑,只有经过压抑的内心欲望才会进入潜意识。” 这句话揭示了潜意识的形成机制:当我们的内心欲望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、道德规范产生冲突时,我们就会选择压抑它,将其埋藏在潜意识深处。
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,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,而潜意识深处隐藏着我们内心最深层的渴望和恐惧。了解潜意识,就如同洞悉自己的内心,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,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,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。
那么,对于80后理科生来说,如何学习和运用心理学,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呢?李老师给出了一个积极的答案: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,因为‘80后’和‘理科生’这两点根本不能断定能不能学习心理学,能不能运用?有多大机率?我只能说如果你有足够的动力和行动,有志者事竟成。” 这句话告诉我们,只要有足够的动力和行动,任何人都能够学习心理学,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,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自己。
对于精神分析,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消极悲观的理论。李老师对此解释道:“精神分析是相对悲观消极的,这个主要是指它的决定论。人是什么决定的呢?人是儿童期就决定,口欲期、肛欲期、俄狄浦斯期,那么三五岁以后你基本就定型了,这个观点它是消极悲观的。” 精神分析认为,我们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模式主要由童年时期形成,因此它强调童年经历对我们一生的影响。
然而,李老师也指出:“并不等于人的结局是悲观的。用这种办法来看待人性,它就充满了悲观的色彩,就是等到你开始懂事了,你已经定了,这是叫生物决定论。” 精神分析的决定论虽然强调了童年对成年人的重要影响,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注定无法改变。
李老师进一步解释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演变:“现在这是我们说的经典的理论,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。精神分析内部也有了很大的改观,比如说经过了三次的冲击,经过了新弗洛伊德,特别是现在的后弗洛伊德。现在的后弗洛伊德主要是强调关系。所以儿童期仍然是决定人的主要因素,但是它是完全可以改变的,所以逐渐在纠正这种悲观的观点。比如说从经典的理论分化出来的自我心理学、客体关系,就相对来说要比经典的理论更乐观一点。对人的可变性可塑性,特别后面的依恋学说,自体理论以及特别近现代的主体间理论,就使得人的可塑性大大的增强了,这是更加乐观了。” 随着时代的发展,精神分析理论也在不断完善,它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成长潜力,不再局限于生物决定论的框架。
对于如何改变自身的人格,李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:“首先你要理解性格是怎么产生的,是怎么形成的。只有你详细地理解了性格形成的过程,你才有可能去掉你不需要的这部分。某种人格,因为它的任何形成都是有一定原因,都是有一定的作用,所以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,我们就知道人格的形成是童年占了很大的因素。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,这种性格的形成常常是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强化和消退。所以你了解了你的性格形成是从怎么个情况过来的,那么你要去改掉才有可能。而且任何一种性格一旦形成,它一定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和适应的考验。因为人都要去适应环境,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。所以人的性格,他都是因为环境而形成的,特别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的经历、环境特别重要。” 这段话强调了性格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它受到童年经历、外界环境以及个人适应能力的共同影响。
李老师进一步提醒我们:“那么如果是它为了适应比如说你的拖延、内向、情绪不稳,那么在逐渐形成你情绪不稳、拖延、内向的过程中,它一定跟当时的环境是相适应的。所以可能现在它不太适应,因为形势在变,早年这种环境下导致你形成这样人格,它一定是有道理的。如果你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,那么你才有可能去掉它。你知道它怎么来的,你才能知道怎么去掉它。” 这段话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自身的人格特征归结为负面,而应该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和目的。
对于如何改变人格特征,李老师强调了细化和观察的重要性:“如果你真正是当时形成是有道理而现在很不适应,那么你如果了解了整个的过程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帮助你改变的动机。你了解它曾经是多么的适应,现在是多么的不适应,那么他就能够有可能去改变。所以回答你这个问题,它不是像外科手术,你进个医院开个刀,就有人替你割掉了。那么人格的特征,精神分析的观点,行为主义的观点我们都说了,来自于过往以往经历的,特别是童年经历逐渐形成的,那么认真观察了这个过程,你再重新考虑,是不是需要改变。如果需要改变,你弄清楚了它曾经多么适应,现在有多么不适应,那么改变就有可能了。” 这句话提醒我们,改变人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和思考,才能找到合适的改变方法。
最后,面对“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”这句话,李老师给出了更深层的解释:“首先我要说这个问题是一种视角,特别在精神分析所说的童年期决定成人。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都知道童年对成人影响很大。精神分析是最强调童年对成人的影响的。儿童期的基本经历、内心冲突和精神创伤就会造成成年人神经症、心身疾病甚至精神病。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那么网上这句话也是有一部分道理。但要明白,任何一句话都是有其道理,但绝对不是真理。有的时候一些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儿童期决定论。精神分析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用。有的时候你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,如果你用童年解释成人不合适了,那么应该换一个视角。但是同时要强调,有一些例子只有童年决定成人这个视角才能真正对他有帮助。所以要了解案例具体情况是什么,我们才决定用什么。当然最后要说一下,如果来访者的童年确实是孤独、缺乏爱等应该怎么处理?首先我们要知道童年的经历不是经历的本身决定了你,而是你对这段经历的认知体验决定了你。有的人童年的经历很坎坷但是长大了非常健康,因为他对这段经历的认知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。也有人童年经历很坎坷,但从此他就生成了心理上的缺陷。那么究竟童年的坎坷经历是造成你更健康?还是有了缺陷?这是取决于你怎么看待童年的坎坷。它像是一把双刃剑,可以激励你更好的完善自己,也可以是让你颓废自暴自弃。这都取决于你的认知、取决于你的体验。”
李老师的解释表明,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,但并非决定性的影响。最终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是我们自身对原生家庭的认知和体验。
无论我们的原生家庭如何,我们都可以选择用积极的视角去面对它,用它来激励自己,完善自己,过上更精彩的人生。
评论